漫漫沙海巡逻路,一次特殊的联合巡逻
来源: 中国军网 综合作者:黄超 谭旺 赵芝仪 2024-10-12 09:21

秋日,赴新疆开展国防实践活动的12名清华大学师生走进23号民兵哨所,与武警兵团总队某支队官兵一起,跟随护边员踏上了巡逻路。

武警兵团总队某支队官兵与清华大学师生在巡逻路上。马天培 摄

地处祖国西北的23号民兵哨所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的一个执勤点,位于中哈边境界河——阿拉克别克河右岸。这里冬天大雪封山,气温低至零下40摄氏度;夏天黄沙漫漫,酷暑难耐,环境气候十分恶劣,与一河之隔的哈萨克斯坦境内的草木葱郁形成截然不同的对比。

一行人沿着边境铁丝网墙行进着,烈日如火,无情地炙烤着大地,沙路难行,大家走一步退半步,有的地方甚至需要手脚并用、互相帮衬着才能过去。

望着前方武警战士高高举起的五星红旗,学生们相互鼓励着,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蜿蜒的边境线上,虽然路途艰辛,但大家的心里都非常坚定与踏实。途中,望着流淌的阿拉克别克界河,护边员奎城为大家讲述护边员付永强和刘桂芝夫妇12年如一日扎根边防,一面守边、一面管护300亩林木的故事,大家都深受触动。

沿着边境铁丝网,学生们跟着护边员走上巡逻路。马天培 摄

95后护边员向学生讲述民兵哨所故事。张毅 摄

护边员奎城介绍巡逻区域内的情况。马天培 摄

巡逻路上,护边员向学生们讲述戍边故事。马天培 摄

5公里的边境巡逻路,走了两个多小时,清华学子张臬滔拖着疲惫的身体完成了巡逻,也喝光了自己带的水。他感慨说:“只有来到这里,走一遍巡逻路,才能体会到有多么的艰苦,有多么的不容易,也只有走在巡逻路上,才能真正感受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都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这句话多么有分量。”

不亲自走一趟,又怎知戍边苦。这条清华学子体验的沙漠巡逻路,是护边员每天要走上两趟的路。清华学子的艰难一日,正是护边员们的每一天。退役大学生士兵、清华探微书院学生刘乃菲不禁想起了父亲,父亲年轻时主动申请支援边疆建设,多年来与家人聚少离多。以前她不理解父亲,也会经常埋怨缺少父亲陪伴,但这次边境巡逻让她更能理解父亲的选择。

回到哨所,大家认真聆听护边员和武警官兵讲述今年春节期间军民迎风斗雪、守卫哨所的故事。

“那天是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哨所存储的蔬菜过年吃完了,我就开车到山下团场买菜,结果回来路上遇到了暴风雪……”51岁的奎城是23号民兵哨所的负责人,他指着一张护边员与武警官兵一起冒雪推车的照片,向大家讲述起自己被武警官兵冒雪救援的故事。

大雪封山的日子里,人与人间感情变得格外真挚亲切。这次救援,护边员们和武警官兵的情谊更深厚,心贴得更近了。

“脚步丈量,祖国疆土

冰寒没膝,意志开路

天无飞鸟,地不长草

边疆不边,艰苦不苦

眺望远方,思念家乡

铆在一线,何畏孤寂

生命抒写,雪海孤岛

……”

在哨所的戍边心声墙上,记录着不少为国戍边人的离别寄语。这首《为国戍边》的小诗就是上次任务结束时,卫生员周仁鑫离别前写下的。

战士刘建豫最挂念的,是一起在风雪中并肩作战的“战友”——护边犬漠漠。它还有三个兄弟姐妹,分别是沙沙、忠忠、诚诚,合在一起便是“沙漠忠诚”,寓意着坚守在这里的人和护边犬,对祖国满腔赤诚。

阔别半年后,看着曾经的“伙伴”长得更壮实了,刘建豫格外开心。这次,来自清华美院的潘聆雪同学还精心准备了一幅画,画的正是战士刘建豫和漠漠冬天巡逻时在一起的画面。她的别出心裁和精美画工赢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随后,潘聆雪将这幅画赠送给了哨所。

战士刘建豫向学生们讲述执勤故事。马天培 摄

画里的主人公刘建豫与学生潘聆雪展示画作。马天培 摄

护边员奎城向学生们介绍哨所的绿化成果。张毅 摄

尽管哨所地处沙漠地域,周边环境恶劣,可护边员们却以苦为乐,克服困难,把哨所当成家来守护。特别是在武警部队“惠民驿站”政策的支持下,他们打了深井,从山下运来了肥料和土壤,在哨所边开挖了菜地、栽了花园,种出了西红柿、南瓜、辣椒等新鲜蔬菜和多种美丽花卉,既美化了戍边环境,也改善了伙食,让民兵哨所成了所有人的温馨之家。

在23号民兵哨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过父辈的戍边接力棒,加入护边员队伍,把根深深扎在祖国的万里边境线上。

“好好学习,报效祖国。”耳边回荡着护边员的殷殷嘱托,大家挥手作别,23号民兵哨所渐行渐远,只有哨所前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祖国万岁”四个大字深深烙印在每个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