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山深处迷彩绿 托起高原“致富红”
——四川省茂县民兵融入特色番茄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 蔡 飞 郑继林
夏末秋初,阳光穿透云层洒向羌山深处的土门镇建设村。6亩番茄基地里,红玛瑙般的果实压弯了藤蔓,20余名村民挎着竹篮穿梭其间。人群中,几抹跃动的迷彩绿格外醒目——民兵排长卞思忠正带领队员与乡亲们一同采收今季第二批番茄。随着满载的货车驶向山外,基地本季6万斤优质番茄全部售罄,18万元收益稳稳落入村民腰包。在这片曾被贫困缠绕的土地上,一支特殊的迷彩力量正深度融入产业链条,托起羌寨振兴的希望。
民兵攻坚,荒坡上崛起“示范田”
“滴灌带往左移三十公分,对准苗根!”清晨七点,卞思忠的指令声已回响在田间。这位肩扛“民兵排长”与“致
富带头人”双重身份的羌族汉子,正指挥民兵骨干铺设新一批滴灌管道。年初基地筹建时,正是这支队伍扛起了最艰巨的任务:零下3℃的寒风中,民兵分队连续奋战三天,硬是在坡地上平整出六亩梯田;为抢农时,他们肩扛300多根钢。
架徒步上山,肩膀磨出血泡也不停歇。
五月春旱突袭,拇指大的幼果面临枯萎。凌晨三时,镇武装部吹响集结号。20余名民兵打着手电奔袭至三公里外的山涧,用塑料桶组成“人工输水链”。汗透衣背的民兵杨斌回忆:“山道陡滑,每人往返20多趟,天亮时终于把蓄水池灌满。”当清水汩汩流入干裂的田垄,嫩绿的藤蔓重新挺直腰杆。
如今基地务工的23名村民中,9名是登记在册的民兵。“军事化管理提升了生产效率。”村民陈秀英指着整齐的藤架说,“他们划分责任区就像部队站岗,施肥采摘从不窝工。”在迷彩方阵带动下,基地采摘分拣效率提升三成,昔日的贫瘠坡地蜕变成全县闻名的“民兵示范田”。
科技赋能,退伍兵变身“新农人”
在挂着“民兵科技岗”标牌的第三号棚区,退伍兵雷志文正教村民操作手机APP。“温度28.5℃,湿度70%,符合熊蜂授粉条件。”这位参加过国际维和的通信兵,将精准作战理念融入农事管理。去年镇里引进水肥一体化设备,他主动赴省农科院学习,归来后把复杂的技术参数编成羌语口诀:“一控二调三滴灌,好比机枪点射不连发。”
民兵骨干的创新实践不断结出硕果:卞思亮改造滴灌喷头,使节水率提升至40%;女民兵彭富花试验黄板防虫法,减少农药使用量一半;卞思忠设计的可升降藤架,让采摘效率倍增。在民兵推动下,基地建立全流程品控体系,每筐番茄贴有溯源二维码,客户扫码即可查看生长日志。“咱们的‘羌山红’番茄卖到成都超市,价格比普通品种高三成!”任泽席擦拭着“民兵科技示范户”奖牌,黝黑的脸上满是自豪。
全程护航,迷彩绿铸就“安全链”
七月采收季,民兵巡逻队的红袖标在村道格外醒目。“弯道减速,货箱篷布扎紧!”民兵交通疏导组在险峻的“九道拐”设岗值守。针对鲜果运输时效要求,镇武装部专门组建应急运输分队,五辆贴有“民兵助农专车”标识的货车随时待命。
在包装车间,质检岗的女民兵手握卡尺严格把关。“直径6.5厘米属特级果,误差超1毫米降级。”曾服役于野战医院的陈晓燕,把护理工作的精细带入分拣流程。更让客商安心的是民兵电商护航组——他们协助合作社运营网店,利用夜间训练间隙直播带货,单场最高售出3000斤。当暴雨冲毁通往都江堰的道路,民兵运输队绕行百余公里雪山便道,准时将500箱鲜果送抵超市。“迷彩绿就是信用保证!”收购商在感谢信中写道。
这些扎根乡土的国防后备力量,正以冲锋姿态在产业链各环节筑牢堡垒,让小小番茄承载的振兴梦,随着“羌山红”品牌翻山越岭,将照亮更多高原村寨的共富征途。
记者手记
迷彩绿映红强军新篇章
在岷江上游的深山里,迷彩绿与番茄红的交融令人动容。从肩扛钢架的攻坚身影,到调试智能设备的专注侧脸;从险峻山路上的运输车队,到直播间里的助农吆喝——新时代民兵将“能打仗、打胜仗”的使命担当,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硬核实力。当迷彩身影与乡亲在丰收田野并肩劳作,“兵民是胜利之本”焕发时代新光。昔日胜利是保家卫国,今日胜利是共富梦圆。这片“羌山红”,正由忠诚的“迷彩绿”稳稳托举。它昭示: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既能铸钢铁长城,亦能深耕希望田野,在强国兴军的新征程上续写军民鱼水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