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洪忠:​做珞巴和门巴文化的探索者
来源: 雪域老兵吧 综合作者:罗洪忠 2024-01-24 14:50

做珞巴和门巴文化的探索者

■罗洪忠

1992年3月,我在西藏电台的“高原子弟兵”栏目组,无意之中见到一位老人给编辑送来一摞稿件,觉得这个老人非同寻常。我后来得知,这位老人叫冀文正,是一名十八军老战士,曾在墨脱县工作生活了16年,曾越过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惩罚过印度侵略者。1988年离休后,他怀着应该给后人留下点什么的愿望,两次重返墨脱采风,搜集了数十万字的珞巴族、门巴族民间文化资料。

冀老作为原十八军《建军报》的一名模范报道员,早在40年前的1954年,就徒步来到墨脱做珞巴、门巴两个部落民族的启蒙工作,并在宣传报道墨脱上创造了第一个发表墨脱图片、第一个发表墨脱民间歌谣、第一个发表墨脱风情随笔、第一个发表墨脱民间故事等多个“第一”。回来后,我便将记下的厚厚15页采访笔记,觉得冀老提出的珞渝文化很有新闻价值,当即写成一篇4000多字的通讯稿《探索珞渝文化第一人》。没想到这篇报道发往新华社国内部时,竟以《珞渝文化第一人》刊发,全国数十家新闻媒体先后转发了这篇文章。

这样的机遇,勾起了我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向往,对珞渝文化的探索。我当时上班的地方,离冀老的家很近。我每天工作之余,就来到冀老家,录了30多个磁带。冀老见我对珞渝文化非常痴迷,将自己搜集的上百万字原始资料提供给我,便萌生了以散文笔调,写一本反映墨脱历史、风情的书籍。

eabd4907b7ce163d5268f772434d2ba7.png

1996年4月,我花半年整理冀老录音资料和阅读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开始构思写一本人文历史、人文风情方面的书籍。同年10月,我从风景旅游、历史写真、风土民情、世界奇谜等方面,用8个月时间,撰写了25万字的书稿《雪域秘境——西藏墨脱县人文风情录》。

《西藏旅游》杂志原主编贺中看到我的书稿后,又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我又增加5万字。贺中老师特地推荐给西藏人民出版社,当即纳入该社1997年度重点出版选题。可因书中涉及民族宗教内容,上级审稿时出于对作者的关心,按照部队的相关规定,没能同意这本书出版。

《西藏旅游》杂志原主编贺中就直言不讳地对我说:“你写的纪实性散文集《亲近墨脱》,是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腹地墨脱县的人文书籍,当时正赶上1998年中国科学院搞的雅鲁藏布大峡谷首次徒步大穿越,数百家新闻媒体聚焦大峡谷,你的书也会得到很好关注,出版后一定会拥有很多读者,说不准很多出版商向你约稿,从而改变你的人生命运。”

这些年来,我一次次往返雅鲁藏布大峡谷,搜集到了不少难得的珍贵素材。可通往雅鲁藏布大峡谷流域的道路,崎岖险陡,经历着一次次生死考验。迄今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1996年10月,素有“西部奇路”之称的川藏线通麦大塌方段依旧暴雨如注,去大峡谷的车困在那里6天6夜,一包康师傅方便面竟卖到10元。当路修通后,驾驶员说:“这段路太险,任何人不能坐在车里,万一不测,我好弃车保人,即使死,也就一人。”无奈,我们只好步行。途中,山上的石头不时朝下飞,石头虽不算大,可砸在人身上,不死也伤。当我正小心翼翼地过一道险路时,一石头砸中前边一人,当场休克。

沿途走了10多天,我终于来到中印边境,因没办边境证,被疑为“敌特分子”给扣留了。待边防部队层层上报查清身份后,所带的钱已不多了,只好踏上回家的路。外出采风是辛苦的,回家写稿也轻松不了多少。白天要完成自己的采编任务,只好抽晚上写。西藏的夜是寒冷的,尤其是冬天,只好披上大衣,将脚伸进布袋。当写完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字时,我算了一下,从搜集素材,酝酿写作框架,到完成这本书,花了3年零9个月。

尽管《亲近墨脱》没能出版,但我没有气馁,对珞渝文化的兴趣反而有增无减,开始探讨起生活在珞渝的珞巴和门巴两个民族来。我开始大量搜集相关珞渝方面的资料,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信息,我都统统拿来分析比较,逐渐形成了自己对这个地方的认识,甚至着魔似的爱上了珞渝文化。

我跋涉在墨脱田野调查的路上,亲眼目睹一匹马从悬崖摔下去。我同牵马的门巴族主人一块,绕着小道下到山下的一块草坪。当时马未断气,昂起头流着泪望着主人,显得非常的无助。马的主人哭得死去活来,哭累后离开了。我用照相机记录这匹马从昂头、挣扎到死亡的全过程,才发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生命是多么渺小。在墨脱山道上,面对突然来袭的自然灾害,生命随时都将会终结。

07ca019ac6897ab4b88769b2bac6827e.png

当走出墨脱时,我用双脚丈量了墨脱弯弯曲曲的山道,更深深理解墨脱山路的艰辛。西藏人大干部朱朗时是一个文化人,曾在21年前同冀老一同走进墨脱。可当他接待北京作家采访团,得知他们打算从拉萨到墨脱时,竟然冒出:“墨脱的路,是龟儿子的路,是锤子的路,是狗日的路,是地狱的路!”这句话从一个文化人口里讲出来,的确有些不雅,但我能理解他当时讲话的心情。

1997年4月,《亲近墨脱》脱稿后,我从冀老处了解到不少中印历史方面的素材,就想撰写一部全面反映珞渝历史方面的书籍。这样的题材难免要触及到许多中印问题的敏感部分,很不容易把握,就形成了国内许多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想写,而又不便写的状态。

我曾在北京解放军报社学习期间,有幸拜访了西藏自治区原党委书记阴法唐,也将自己的书稿《亲近墨脱》送给他。阴书记翻看这本书稿后,对我说:“只要第一手资料真实可靠,就得坚持真理,我相信这本书最终会同读者见面。”

随着搜集珞渝历史资料的深入,我已不满足对冀老的口述资料记录,采访了曾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工作生活、从事人文研究的部队官兵、地方群众、专家学者达120余人,记下大量鲜为人知的中印边境珞渝方向的历史,一个个鲜活人物在眼前浮现,写作珞渝人文历史书籍《峡谷风云》的愿望更加强烈了。我能否将这部纪实文学作品写出来,拷问着一个纪实作家的良心。

cb3cc6c6c1b78d5fbc7309efaa8f275d.png

首批进驻墨脱工作的老十八军官兵,如今大都去世,即使健在,也是年过九旬,凤毛麟角,再也无力回忆往事了。我庆幸动手早,先后采访了20余名老十八军战士,在人文历史卷中首次披露了十八军官兵见到留在墨脱的最后一名清军士兵时的情景、将西藏地方政府管理“麦克马洪线”以南珞瑜地区差户名弄到手的前后经过、印军飞机越过“麦克马洪线”以北侦察我军情况飞机坠毁失事等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给国家抢救了一段不应忘却的历史。

当我坐在电脑前敲击着键盘,写下34万字《峡谷风云》书稿最后一个字时,已是2008年11月。后来我又不断修改完善,直到2012年8月出版,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从25年前一个新兵走进中印边境,到如今年近六旬,我已竭尽全力来写作珞渝历史,虽然直到现在仍未达到心中预想的目标,但我还是多少感到一丝欣慰:因为我为宣传珞渝历史尽了一份力,为奔腾的珞渝历史长河增添一朵思索的浪花。

df926104d23e1029797738c33296a60a.png

2001年9月,我有幸到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帮助工作。在10个月里,我利用工作的闲暇,先后采访了曾到墨脱县考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坚尚、张江华、刘芳贤等专家学者,从中搜集了大量历史、民俗、田野考察方面的素材,以及英国、美国、日本等外国人考察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资料。

在北京期间,我还采访了曾到墨脱县考察的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摄影师,如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者杨逸畴、高登义、李渤生,还有陈传友、关志华、张江齐、张继民等,不仅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大量相关资料,还获得英国、美国、日本等外国人考察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材料。

我通过相关积累,掌握了宗教学、民俗学等相关知识,从而对珞巴、门巴两族的宗教、民俗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最初将雅鲁藏布大峡谷人文科考纳入长篇纪实文学《极地谜峡》,写一部中外科学家在雅鲁藏布大峡谷180年的科学探险史,旨在写这些自然科学家、人文科学家考察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酸甜苦辣,写他们的发现,写他们的牺牲精神,给人们带来一些启迪。

我后来发现,我国自然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大都出版了自己的学术专著,媒体对他们的报道较多,采访起来也很容易找到触发点。而我国人文科学的专家学者,虽然国内出版有他们的学术专著,但对他们的报道较少,采访不那么容易,必须要熟悉相关专业的知识,还得花大量时间领会他们的著述,这样交流起来才不至于受阻。

ccd004529b3751a7f1e793fc160c39c4.png

如果说采写国内人文工作者难,而记述外国人文科学的专家学者达尔顿、敦巴尔、海门道夫、埃尔温、罗伊等时,就难上加难。除了《珞巴族阿迪人的文化》《阿帕塔尼人和他们的邻族》书籍外,其余的只在一些零星材料上搜到他们发表的文章。我一次次给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研究珞巴族的专家李坚尚打电话,从他那里寻找更多的帮助。

按照李坚尚老师提供的线索,我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从报纸杂志上搜寻介绍中印边界真相的文章,从中找到了一些有用的资料。随着搜集资料的增多,中外一个个跋涉在珞渝的专家学者好像活了起来,他们的研究成果就是一部气势恢弘的珞渝史。正是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我更注意他们生活的历史背景,他们带着什么样的目的去考察,在考察中发现了什么——事实上,在外国学者达尔顿、麦肯齐、海门道夫等的文章里,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将书名定为《深峡淘金》。为了写好这本书,我从2001年跟踪采访,并不断写些纪实性文章。当我写完这部32万字书稿时,已是2011年4月。

这套丛书的出版,得益于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社长郭蜀燕独特的眼光。这套丛书辗转四川、西藏、上海等全国多家出版社,要么因人文书籍卖点低,要么因中印问题敏感,最终未果。2011年10月,郭社长得知这套书前3卷后,专程来到我家,听完有关情况介绍后,重新确立选题,按照人文历史、人文风情、人文科考、人文探险等分类,将其定名为“人文雅鲁藏布大峡谷”四卷本。当我将已完稿的前3卷交给她后,她又专门聘请四川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张问渔老师和本社副编审罗雅女士共同编辑,并交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李坚尚研究员、四川大学南亚问题专家张力教授审稿和把关。

2012年4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学林出版社出版我撰写的第一本与珞巴族、门巴族有关的人文专著《边陲墨脱》。西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志华在《一幅生动的世界深峡人文画卷》这样评价:“当我读完《边陲墨脱》后,字里行间恍惚还散发着珞巴族狩猎的野牛肉味和门巴族酿的黄酒醇香,感觉书里穿插的珞巴族、门巴族谚语、民谣和故事是那样的立体、鲜活,宛如将我也带进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绝域世界,并置身于雪山密林和刀耕火种的珞渝之地。不难看出,该书能有这样的魅力,显然不是作者走马观花似的记录,而是他丰富的生活体验及知识积累使然。”“(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珞巴、门巴文化和民族风情、宗教信仰等属于民族学领域的研究课题,轻松有趣地传达给了读者,一改过去有些人文书籍严肃的学术面孔、生涩的文字,让墨脱独具特色的奇异民俗及其人物跃然纸上,并将学术上那些望而生畏的考证、论点深入浅出,使读者在文学阅读的愉悦中得到潜移默化。”

2012年8月,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我的3本百万字人文专著《人文雅鲁藏布大峡谷(3卷)》,开创了该文化领域的三项第一;获得上百名专家打分评选的201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入选教育部社科司、光明日报图书出版部推荐的2013年8月图书排行榜单;从全国大学出版社近12万种图书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三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一等奖,是此届评奖作品中唯一获得一等奖的人文著作;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民委举办的第二届向全国推荐百种优秀民族图书,这也是反映西藏内容获奖的两种汉文图书之一;入围参评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和装祯设计奖,这是四川省出版界唯一上报参评两个奖项的图书。

0aa443173da81e2290315886721e51fa.png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坚尚在《系统展示珞渝人文的成功之作——评〈人文雅鲁藏布大峡谷〉3卷》,详细评价这套丛书的出版价值时说:“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推出罗洪忠先生的《人文雅鲁藏布大峡谷》三卷本,我拜读数遍后认为,该书用纪实文学手法撰写人文著作,无疑是成功的,是人文科学走向大众,走向普及的成功尝试。”“罗洪忠先生在《人文雅鲁藏布大峡谷》3卷本里,采用纪实散文手法,文笔优美,语言流畅,故事生动,可读性强。这套丛书采用大量中外学者拍摄的老照片,图文并茂,使读者对珞渝文化有更具体形象的了解,这是任何文字描述所无法企及的。”

我的《人文雅鲁藏布大峡谷(3卷)》出版后,西藏作家协会、西藏社会科学院在拉萨联合举办了该套丛书座谈会。《西藏文学》杂志主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次仁罗布说:“第一卷本《莲花圣地》的前几章,就是一篇篇很优美的文化散文,在阅读时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整体排列的铅字里,你甚至能听到山涧瀑布彻响的声音,风卷树叶时飒飒的轻叹声、雅鲁藏布江卷起千堆浪涛时的狂啸;能看到掩映在树林里雾霭迷蒙的村寨、悬浮在江河上摇晃的藤桥、背夫牵马走在乱石嶙峋山道上的场景;能让你感受雪山的巍峨耸立,神湖的宁静与深邃。这些文字给我带来了阅读的快感,身心的愉悦,也可见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西藏当红作家羽芊也说:“今这三卷书,可以说是一部气势恢弘的珞渝人文画卷,是研究雅鲁藏布大峡谷文化的经典之作。罗先生这些年的辛苦耕耘没有白费,他为我们提供了一顿雅鲁藏布珞渝文化的盛宴。”

d0a2ab0b39e3ae9f540a89ccabd4f288.png

ab24977277b88089334b9d3457388162.png

《人文雅鲁藏布大峡谷(3卷)》出版后,在国内引起良好反响,国家出版基金实施六周年,《光明日报》在2014年2月11日头版头条推出惜墨如金的总结报道《为了文化的尊严》,对《人文雅鲁藏布大峡谷(3卷)》评价说:“作者连续17年不间断地从事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所采写的文章大部分都成了绝唱,为国家抢救了一段重要的人文史。本书的出版将成为研究雅鲁藏布大峡谷历史、人文、风情等方面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对整理、保护和弘扬该区域民族文化,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读后感慨颇多,此类书的创作态度本身就值得肯定和鼓励,更何况书的水平与价值非常难得,此项资助对于传世之作的问世具有特殊意义。”《西藏研究》2018年05期、中国作家网2021年2月2日刊登了刘雅君、蓝国华的文章《新变探索与积淀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西藏文学扫描》,对我的作品给予较高评价:“罗洪忠的《人文雅鲁藏布大峡谷》系列,进一步拓展了西藏题材的散文纪实性文学写作。”《青年文学家》2018年29期刊登了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刘妍的论文《峡谷人文情——论罗洪忠系列纪实作品的成就》,刘妍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以我出版的《人文雅鲁藏布大峡谷(3卷)》《雪域红飘带》,撰写了数万字的硕士毕业论文,后留在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担任讲师。该论文作出这样的评价:“罗洪忠的纪实类文学作品,文笔流畅干净,记事形象生动,具有优美、真实、朴素、耐读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罗洪忠以一位人文学者的视野和情怀,饱含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为我们整理、记录了一系列宝贵的研究史实和材料,同时,他在文章中彰显出的文学、文化素养,也给他的纪实文学作品增添了一些华彩。”这套丛书出版后,先后有80余名国内从事文化研究的大学教授、博士生和研究生等前来拉萨、成都拜访我,包括《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出版报》等全国30多家媒体给予报道。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781cb3eb130fd2269f8716565769329a.jpg

罗洪忠: 四川省渠县人,曾为西藏军人,2008年3月退出现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人文专著和纪实文学《边陲墨脱》《賨人故里》《莲花圣地》等14部,其中《人文雅鲁藏布大峡谷(3卷)》获得2012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其作品曾参加美国、英国等国外大型图书展,《峡谷风云》进入《光明日报》最具学术价值图书排行榜,系国内珞巴族、门巴族文化研究领域硕果颇丰的文化学者。2023年获“拉萨最美退役军人”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