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书记张建国:不干出点名堂来,决不回城
来源: 国防教育网 综合作者:曾和平 王青青 2025-08-01 15:17
不干出点名堂来,决不回城

——记优秀退役军人、成都环境集团驻简阳市三星镇共和村工作队队员兼村党委书记、主任张建国

■ 曾和平  王青青

开篇:胡豆摊前的“守护者”

四月的川西平原,暮色初合。一位中年男子驾车路过简阳市三星镇共和村一农户房舍前,见一商贩正在收购一老大爷的胡豆角,突然一个急刹停下,下得车来,三步并作两步的来到院坝里:“老板,这些胡豆该多少斤是多少斤,千万别短斤少两,去年入冬到春,雨水少,收成不好,乡亲们挣几个辛苦钱不容易,可别昧了良心哟!”经介绍,商贩得知他是村里面的书记时,满脸堆笑地说:“书记,你说啥嘞,一百个放心,我绝不会干那种缺斤少两的事情!”

这位中年男子还是不放心,从老大爷颤抖的手中接过蛇皮口袋,稳稳放上平板秤上复秤,并为其说好价钱,直到看着老板如数付款完毕,他才离开。刚走不远,老大爷拎着半袋青胡豆撵了上来,执意要将一塑料袋青胡豆送给他,书记连忙摇摇手,婉言谢绝。

这位被村民亲切唤作“书记”的男子,正是退役军人、成都环境集团驻简阳市三星镇共和村工作队队员兼村党委书记、主任张建国。

此刻,他裤脚还沾着田间的泥土,鞋面泛着经年累月的光泽——在驻村的五年多里,这双“铁脚板”丈量过共和村的每一寸土地,也见证着一位退役军人如何将军人的担当写进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脱下军装换农装:用初心回应嘱托

1、告别妻儿的“逆行”

“简阳共和村需要你这样的党员干部,去不去?”2020年3月,成都环境集团办公室内,董事长李忠毅的话让张建国陷入沉默彼时,妻子朱海碧尚在月子中,襁褓里的儿子还未满月。这个在武警四川总队服役13年的老兵,此刻却因一份驻村任命红了眼眶。

“海碧,我是党员,也是退役军人,看这事,我还得去。”深夜的台灯下,张建国握着爱人的手。“既然决心去,就放心去!不要挂念家里,家里有我和妈!”爱人朱海碧一边哄着孩子一边喃喃地说。

老岳母李文玉推门进来:“建国,去吧!你老婆小时候没少受乡亲们照顾,如今村子需要人领头,别让老少爷们失望。”

爱人和老岳母的话如重锤敲在张建国的心上,他彻底放心了。2020年3月18日,张建国吻别妻儿,带着行李离开西部大都市的成都,奔赴简阳市三星镇的共和村,成为驻村队员兼村党委副书记。

2、不干出点样子来,决不回城

初到共和村,村里情况的复杂远超张建国的想象:村社遗留问题堆积如山,基础设施破败不堪,村“两委”班子涣散。

对于他的到来,村民们没有多少人接纳他。首次党员大会,有人当众甩脸色:“城里来的‘青勾子’娃娃,能懂农村事?”“镀金的吧?我看耍几天嘴皮子可能还得行……”

更棘手的是2020年4月30日的征地拆迁会议,小组长们拍桌掀凳,场面几近失控。镇党委书记徐红彬连夜宣布:“张建国任代理书记,全权负责!”

初来乍到,张建国一时陷入了迷茫。

“小张,你是军人又是党员,还年轻,当有闯劲,你看好了的事就干,我支持你!”原村支书朱仲明伸过一双温暖的大手紧紧握住张建国的手。“我们村复杂,但不是没有办法,只要招出对了,还是大有希望!”老会计李文安给张建国的全是激励的话语。“我也曾是当过兵的人,需要我时,只管招呼!”老军人李胜江给他的是满满的期待。

image.png

图为张建国和村里老人在一起。

3、一句嘱托的分量

2020年7月1日,主题党日活动后,张建国收到钟树平老人的短信:“张书记,因病无法参会,望谅解。”当他带着牛奶赶到老人床前,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攥住他:“一定要让村民富起来,这是我最后的心愿。”一周后,老人离世。殡仪馆里,张建国对着遗像庄重敬礼:“您放心,我定不负重托。”

接上级指示,合村并社工作启动。按要求,共和村合并原先的共和村、冬水村、飞凤村,随之而来的是合并三个村的26个村民小组为16个。

财产怎么分配?土地怎么划分?村“两委”干部怎么取舍?……一时间,各村各社区为这些事关各自切身利益的问题吵成了“一锅粥”,大家最终把眼光一致投向了新任书记张建国“青涩”的脸上。

落子无悔,抉择本身就体现一种人生态度。他当了13年兵,军人的字典里就没有‘怕’字”。张建国思量再三,定下决心,以公正求公平。

——各村民小组原有财产不变。

——合并工作后,土地一律重新划分。

——村社干部去留,实行民主投票。

……

心正则廉洁,身正则刚直,行正则威严。

果然,“一锅乱粥”成了“一池春水”。

 

铁脚板踏出产业路:从“烂摊子”到“金招牌”

4、破局:三剂良方治沉疴

面对“党组织散、环境乱、经济空”的困局,张建国开出“党建引领、环境提质、产业破局”三剂良方。他带着村“两委”逐户叩访102名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创新“主题党日+田间课堂”模式;争取项目资金改造水电气管网,拆除违建32处,打造“五美庭院”;收回闲置土地,以“三变”改革重新梳理股权,将3000亩柑橘园租金每亩提高50元。至当年秋,村集体经济收入56万元,真正实现了从“杂草丛生淹浸尽”到“稻花香里说丰年”。

2020年底,张建国也被组织去掉“代理”二字,“正儿八经”成为了共和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建国说,这书记、这主任,既是厚重的信任,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5、蝶变:桃花节里的“共鲜和”

2023年春分,千亩桃花漫山遍野。张建国站在观景台上,看着旅游大巴载着银发族驶入村口,嘴角扬起微笑。这场筹备半年的桃花节,吸引游客近万人次,田间的脆桃、土鸡蛋被抢购一空。他趁热打铁推出“共鲜和”品牌,搭建微信小程序,邀请网红直播带货,2024年电商销售额突破300万元。 

image.png

图为桃花节期间,张建国接待旅游团。

眼界决定境界。几年间,在张建国的倡导下,共和村通过整村土地全流转,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种植、养殖,培育建成占地3000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共鲜和”脆桃、柑橘等农特产品热销北京、上海、天津等全国各地。村民钟洪爱原是脱贫户,在张建国的鼓励和扶持下,主动承包了村中20亩地的鱼塘和150亩田地搞“共鲜和”稻虾养殖。结果,当年投入当年“丰收”,除去开支净赚了30万元,钟洪爱高兴地逢人便说:“没有张书记的指引,我是一辈子也翻不了身!”

6、跨越:冷链物流的“破冰”

2024年,800万元帮扶资金落地,三星镇农产品冷链物流交易中心拔地而起。张建国蹲守工地三个月,从设计图纸到设备调试全程参与。当第一车冷藏脆桃发往上海时,他拨通老党员李胜江的电话:“叔,咱们的桃子能卖上高价了!”如今,该中心年周转农产品超500吨,带动150户村民就业。

村民朱仲明将家里的7亩土地全部流转给村集体。“每年流转费有3000余元,村里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每天有80元到120元的收入。”朱仲明笑着调侃说,“这真应了那句‘跟对领导有肉吃’的话。”

 

泥土里的“绣花功夫”:从“硬骨头”到“民心桥”

7、三年叩开一扇门

村里80多岁的孤寡老爷爷高先柏,体弱多病,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张建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连续三年,每月至少三次登门,陪唠嗑,甚至帮着收拾猪圈,带着村干部帮老人干农活、协助生产。同时经多方奔走,还为老人申请了每月900元低保金。尤其是老人家独居在破旧的土坯房,这成了张建国的“心病”。

他知道依据政策村里可帮扶其翻建旧房。然而,当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老人时,老人却不为所动:“多谢张书记好意了!我都80多岁的人了,活一天是一天,怕有命修房却没福去住!”为这事,张建国不厌其烦、多次上门“苦口婆心”做工作,为老人描绘未来美好生活。

张建国硬是靠这份坚持和真诚之心最终打动了老人。2024年秋,政府给予3.5万元建房补贴翻建了房屋。由于高先柏老人的家在村口,张建国还帮他在自家开设了棋牌室:“伯,您看这新房,敞亮得能照见人,我给您置副象棋,老伙计们天天来串门。”站在政府补贴建起的新房前,老人颤抖着递上一碗醪糟蛋:“娃,这是自家鸡下的蛋,尝尝。”张建国一声谢谢,双手接过热气腾腾的碗:“这碗醪糟蛋,我得必须吃!”

老人家站在一旁,看着张建国一口气把醪糟蛋吃完,一老一小都乐呵呵地笑了。

8、离繁华很远、离理想很近的村

共和村是个有着3658人的大村,虽离繁华很远,却离理想很近。在民意调查时,张建国得知集聚区群众有清理改造小区中间鱼塘的愿望,觉得打造“乡村美”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他顺势而为,带领村干部,积极推进村容村貌治理工作,在村组掀起“支部吹哨、党员报到、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热潮。在张建国的倡导下,共和村党委依托村里的党支部,成立覆盖全村的物业管理自治组织,通过“微网实格”组织架构,实现环境治理专职化、日常化。同时,张建国还整合老党员、老干部、退役军人等,组建“善治管家”队伍,带领村民提高维护村庄环境卫生。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共和村先后获得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成都市AAAA村级党组织,成都市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双示范”社区,成都市乡村振兴脱贫致富示范村,成都市乡村治理示范村,成都市微网实格示范村等荣誉。2024年共和村再获成都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行村。

image.png

图为鸟瞰千人聚居的共和小区。

 

永不褪色的军魂:从“异乡客”到“家里人”

9、田畴里的“新答卷”

乡村振兴必在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的突围口在哪?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异乡客”的张建国却以村为家,遍访农户,历经三个月的深入调研,他终于摸清共和村的症结:村里缺乏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单靠土地流转难以实现全面小康。

说干就干。2020年底,张建国依托当地资源,推动成立“简阳市三星镇共和村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对外销售耙耙柑、绿壳鸡蛋、生态土鸡等农副产品。看到成果,村民纷纷主动加入,携手为村里发展拼搏。

如今,张建国带领党委“一班人”在共和村蹚出一条 “龙头企业领航、村集体经济发力、农户深度参与”的协同发展新路径。站在3000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前,张建国指着智慧灌溉系统介绍:“这里每亩产值比传统种植高3倍。”

现代农业产业园生机勃发,果蔬种植、智慧灌溉等产业模块如春笋般拔节生长;村集体充分盘活闲置资源,通过老村办公室改造、农机租赁等举措。产业发展反哺乡村建设,项目资金持续注入,不仅拓宽了通村道路、疏通了灌溉水系,更推动村容村貌实现蝶变。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0万元,人均收入2.8万元。

image.png

图为张建国(右1)陪同四川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促进会会长吴万锦(左1)一行在共和村调研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情况。

10、续约背后的“情与义”

2023年秋,说好的驻村“三年之约”到了,镇党委书记徐红彬找到张建国提出“续约”请求。这让张建国陷入沉思:三年里,他缺席了儿子的第一次走路、母亲的七十大寿,却没缺席过一次村民的红白喜事。冲着徐书记的这份肯定和信任,张建国没有理由拒绝。

在探家时,他向爱人坦露了自己的心迹:“海碧,我就再干两年!”他的决定换来妻子朱海碧的理解:“共和村的变化,比任何礼物都珍贵。共和村也是你的家,离不开你,你就干吧,在哪儿都是工作!再说,孩子早都脱手上幼儿园了。放心吧,家里还有妈嘞!”

初心如磐,砥砺前行再出发。张建国回到共和村,一心扑在工作上,这一干又是两年多。如今的共和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建房屋426套,村民住上了小洋房;千人聚居的共和小区,全部用上了天然气、自来水;人民大食堂、日间照料中心、文化广场、农夫集市等基础设施接连落成;道路干净平整,广场宽敞整洁,村内处处见绿。共和村呈现出一幅村美人和、幸福安逸的美好画卷。

张建国用五年多的时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退役军人的担当和党员的初心。党和政府没有把他忘记,他连续三年被三星镇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先后被三星镇、简阳市评为“年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先进个人”、“简阳市农匠”。2024年,被中共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评为“四川省农村致富带头人”。

张建国驻村1800多个日夜,用沾满泥土的鞋履丈量着他与乡亲们血脉相连的深情。镌刻在他心头的承诺,是永不褪色的初心印记。